第十四章 可可和咖啡因(1/2)
还是一名医学院学生时,我撰写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来自世界各地的数据表明,喝咖啡与胰腺癌的发病有关。胰腺癌是一种严重的癌症,常致人死亡,当时在西方社会发病率呈现上升态势,我查阅的数据表明其发病可能与咖啡有关。那篇论文可谓具有突破性,不是科学意义上,而是对于我的简历和随之成功开启的职业生涯来说功不可没。正如我之前所说,此类生态学研究往往有自身的缺陷。人们可能通过同样的分析得出结论,家里有电视机或穿喇叭裤与癌症有关,因为同一地区有电视机和穿喇叭裤的人数都增加了,而媒体则会冠以“电视机和喇叭裤致癌”这样的标题。而同样的分析可能会得出食用巧克力(可可)有死亡风险。
总之,并不严谨的科学结论和耸人听闻的媒体报道继续主导人们的认知三十年之久,数百项昂贵的观察性研究和用大剂量咖啡喂食可怜的大鼠得出的实验结果也不能帮助人们了解真相。20世纪80年代,情况如出一辙,曾有理论提出激素替代疗法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抑郁症到心脏病、痴呆甚至性欲低下无所不包,我也深信不疑。直到临床试验表明,这一疗法会引起心脏病和癌症发病率上升,而除了能预防骨折外没有任何益处,这一神话才告破灭。我们应该从这些事例中吸取教训,但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和偏见往往需要时间。如今,咖啡及其帮凶咖啡因是否对人体有害,巧克力和可可是否虽然捣乱但品性优良,都还等待着判决。
医学院一年级的期中考试期间,我和几个同学为即将到来却毫无把握的生物化学考试焦头烂额。我们打定主意为通过考试通宵复习。我服下了几片咖啡因(名叫pro ps),心想这肯定可以让我保持清醒和机警,挑灯夜读一整晚。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开始颤抖和抽搐,无法集中注意力,头脑一片空白。疲惫不堪的我第二天毫无悬念地考试失败,细节就别提了。之后多年我都对咖啡因心存戒备,和其他人一样,我认为咖啡因和人们熟知的豆科植物提取物——可可一样都对人体有害。
全球有80的人饮用咖啡,它可算是最常见的兴奋饮品。不过很多咖啡饮用者会表现为咖啡成瘾,突然停止饮用会出现颤抖、注意力无法集中及戒断性头痛等症状。现在,人们能更深入地研究可可和咖啡这些成分复杂的食物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内有上千种循环的化学分子——代谢物分子(tabolites),细胞的代谢状况如何也反映出这些分子的重要性。如今通过检测一滴血液、唾液或是尿液,研究人员就能准确测量大多数化学标记物的量,这称为代谢组学(taboloics)。我们对双胞胎志愿者进行了代谢组学研究,获得了关于基因的重大发现,揭示了代谢物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在1200种能检测的代谢标记物中,至少有250种是由肠道微生物产生的。 [307]
数项人体研究表明,微生物、益生菌和抗生素能改变作为神经递质前体(precurr)的关键化学分子的水平。这些化学信号分子,例如色氨酸(tryphan)和血清素(seroton),在脑功能正常时以及抑郁和焦虑症的发病中都有着重要作用。体内大部分血清素是在肠道产生的,最新研究发现它主要由肠道细菌在人不进食的时间里产生。越来越多的研究也一致揭示自闭症与菌群紊乱有关,而菌群紊乱与异常的脑化学信号传导紧密相关。 [308]
巧克力真的是神奇食物么?
媒体和大众,特别是英国媒体和大众,对巧克力具有神奇功效的研究报道喜爱有加。2012年,英国人人均食用的巧克力为95千克,排名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爱尔兰和瑞士,几乎是美国人均食用量的2倍。巧克力带来的美妙感觉和肠道微生物有关。在数项研究中,食用黑巧克力的成人血液中神经递质浓度以及一些只有微生物才能生成的代谢物分子的水平都发生了明显改变。 [309] 还有研究表明,与苗条人士相比,肥胖人士更容易受到巧克力香味的诱惑。 [310] 所以爱吃巧克力不是你的错,是肠道微生物在作怪,它们爱以巧克力为原料,生成使脑保持愉悦的化学分子。
和那些常常招致抨击的不健康食物及添加剂比如汉堡、脂肪和色素等不同,“巧克力对健康有益”的报道屡见不鲜。在此类报道中,人们称巧克力能奇迹般地预防心脏病和癌症,缓解抑郁、性欲低下和性功能障碍。而这些“不可思议的力量”的来源只是一种经烘烤并发酵的豆子。可可豆是可可的种子,这种植物的拉丁文theobroa cacao本意是“上帝的果实”,据说最早是阿兹特克人栽种的。人们食用的巧克力当中含有糖、脂肪、乳蛋白和可可豆。而其中每种成分各占多少取决于文化和营销策略。
世界范围内巧克力的组成差别很大,不列颠人偏爱牛奶巧克力,不过现在黑巧克力的消费有上升趋势。在双胞胎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对糖果和巧克力的喜爱跟遗传因素有关,但偏好牛奶巧克力还是黑巧克力主要是由文化决定的。而在爱吃巧克力的人中,更爱吃硬心还是软心则更多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这可能是因为基因决定对不同质地和甜度的喜好。
尽管媒体对巧克力的推崇有些过头,目前还没有与之相关的长期研究,我起初也对其功效持怀疑态度,但已有可靠(虽然并不完美)的证据表明,巧克力中含有的由300多种化学物质组成的可可,能降低心脏病风险。 [311] 还有一些研究,尽管是观察性研究,甚至表明常吃巧克力和体重较轻有关。 [312] 迄今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700多项关于可可功效的人体临床研究及更多的动物研究。
在可可的组成物质中,对健康有明确益处的是名为类黄酮(fvonoid)的化合物。它们与前面讨论过的坚果和橄榄中含有的有益物质同属于多酚,多酚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并且能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313] 同等重量的可可比任何其他食物含有的多酚和类黄酮的浓度都高,它是上天的恩赐。
当被问到吃多少巧克力时,巧克力爱好者常常会觉得有些羞愧,和摄入多少热量、喝多少酒一样,人们往往会“低估”自己实际吃了多少。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影响,我们和诺里奇的同事一起,检测了2000对英国双胞胎的血液代谢标志物水平。结果发现食用巧克力、浆果和饮用红酒并且有着最高类黄酮水平的双胞胎体重更轻,血管更健康,血压更低,骨骼更强健,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低。 [314] 这一结果似乎太理想了——这只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可是如果考虑到微生物的作用就解释得通了。事实上,有力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和我们一样爱吃巧克力。可可含有能改善血脂的物质,在这些物质的代谢中,肠道微生物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项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让志愿者服用可可中的多酚提取物(类黄酮)4个星期,结果发现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明显增加,厚壁菌门细菌数量明显减少,炎症标记物水平也下降了。 [315]
此项试验的作者因此提出可可类黄酮可以作为益生元保健品,网络上有很多途径可以购买。保健品商店里现在也有高级可可出售,糖果制造业巨头玛氏公司推出了一款含有250类黄酮、名为aviat的可可粉,可以添加到牛奶、燕麦或沙冰中饮用。 [316] 唯一的不足就是会额外摄入200千卡热量。欧盟也认证瑞士巧克力公司生产的一款类似产品具有保健功效,市场上还会有大量此类产品涌现。
不过,平常吃的普通巧克力由可可、糖和饱和脂肪制成,人们对这种巧克力的功效则研究得较少,通常认为它是不健康食品。最近来自瑞士的研究人员对此展开了仔细研究,他们让志愿者食用25克含70可可的黑巧克力,一天两次,持续2周时间。 [317] 每份(雀巢特浓巧克力,该研究由雀巢公司资助)中含有6克糖和11克脂肪。尽管巧克力中含有脂肪,但实验结束时,志愿者的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明显上升。另一项来自瑞士的研究显示食用黑巧克力4周,血管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不过增加巧克力中类黄酮的含量并不会使效果更显著。 [318]
微生物消化类黄酮生成有益的副产品,例如短链脂肪酸丁酸盐。令人惊奇的是,一星期后升高的类黄酮代谢物水平无法仅用从食物中摄入的量来解释。一旦品尝到了巧克力的味道,肠道微生物就能像小型家庭作坊一样,自给自足,生成有益的化学分子。研究人员还发现常吃巧克力的人与偶尔吃的人相比,代谢水平和肠道菌群都更健康。 [319]
当心牛奶巧克力
含70可可的黑巧克力对健康有益处,那如果你像大多数孩子和英美民众一样,爱吃奶味更浓的巧克力,比如吉百利和好时呢?这种巧克力对肠道菌群和健康是有害还是有益?英国市场上最畅销的吉百利牛奶巧克力于1905年面世,是“首款”货真价实的牛奶巧克力(不过牛奶巧克力可能是1839年德国人发明的)。它含有26的可可和可可脂,可可脂是椰子、牛奶和糖中主要的天然饱和脂肪。四块巧克力含有47克饱和脂肪和142克糖(3勺半)。过去吉百利的牛奶巧克力只含23的可可,因为欧盟规定牛奶巧克力必须含有牛奶和至少25的可可,于是2013年其可可含量增加到了26。在美国,只要含有少得可怜的10的可可就可以自称巧克力,好时巧克力只含有11的可可,相比之下更甜,每份含有8克饱和脂肪和24克糖(6勺)。尽管牛奶巧克力和黑巧克力都使用同样的可可做为原料,但是如果要从牛奶巧克力中获取对健康有益的多酚,必须多吃3到5份,这样一来可能人也长胖了,牙也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