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一十八章 东北逸事2(1/2)
四百一十八章 东北逸事2
苏联人在东北时,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业设备与民用设备都折掉运走,到了冬天,城市里没有了电气化,连取暖都成了问题。
在这一世,李学坤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东北,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只要保存了那里的工厂,那么,中国的建设,要少走十年的弯路!要想改变历史上的中国,就必须赶在苏联人的前面解放东北!
而要解放东北,第一件事,就是要解放山海关,于是,全中国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山海关。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闾关。古渝关在抚宁县东二十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带兵到此地,以古渝关非控扼之要,于古渝关东六十里移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极为坚固,城平面呈四方形,周长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宽五丈,深两丈五尺的护城河围绕其外。城墙外部以青砖包砌,内填夯土,高约十四米,宽七米。有城门四个,东称“镇东门”,西称“迎恩门”,南称“望洋门”,北称“威远门”。四门俱存,东门即为“天下第一关”,保存最为完整。城门台上座有天下第一关城楼,实测城台高十二米,城楼高十三点七米,楼东西宽十米零一,南北长十九米零七,楼分两层,上覆灰瓦单檐歇山顶,楼上、下两层,北、东、南三面开箭窗六十八个,平时关闭,用时开启。西面屋檐的正中悬挂黑字白底巨幅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字迹苍劲、雄浑,为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萧显所书。
山海关在清朝时失去了他的战略防御地位,然而在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山海关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所占据,张作霖三次出关,逐鹿中原,这关,指的就是山海关。
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又变成了军事重镇,特别是在华北大战之后,华北的日军,大部入关,但还是留有一部分的精锐驻守山海关,山海关的日军,足有三万余众,他们倚仗着山海关的坚城,在此堵死了中国军队进入东北的去路。
其实进军东北有两条路,一条是海路,从山东直奔辽宁大连,但是,中国军队缺少运兵的船只,而且,日军在大连和旅顺建有军事要塞,要想攻克旅顺的军事要塞,非牺牲几万人不能成事,所以,李学坤放弃了海路,将进攻的矛头对准了山海关,他要从陆路打开一条通道,杀过山海关,进入东北!
此时的东北,名义上叫作满洲国,满洲国的皇帝,就是中国最后一任的宣统皇帝溥仪,在被冯玉祥赶出北京之后,他又到了东北,成为了日本人手中的傀儡皇帝。
当得知中国军队陈兵河北,准备进攻山海关的消息时,远在长春的溥仪开始惶惶不可终日,溥仪没有想到,自己引以为靠的日本人,现在竟然没落到这个地步,连中国军队都打不过了,溥仪立即找来自己的弟弟溥洁,对他说:“弟弟,李学坤快打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溥洁凄然一笑,口中说道:“咱们手头虽说名义上有二十万军队,但是,现在日军正在扩军,他们已将我们手头上的武装力量大部分收缴,武装他们的开拓团,现在,我们手头所掌握的军事力量,已经没有多少人了。”
“哎,这可怎么办呢,你说,日本人能挡得住李学坤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