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2/2)
还有很多更好的出人头地的例子。一个人有精力、有能力就能飞黄腾达,获得人生最伟大的成功。也许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并不能鼓舞人们奋力拼搏。有利因素推动人们朝成功发展,不利因素却迫使人们向相反方向退步。很多人在个人发展道路上都会遭受挫折、灰心失意。但那些一心为上帝服务的人就永远不会失败,永远能获得成功。有个聪明人写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奋斗就是快乐;心中要始终满怀希望、意志坚定、慷慨大度、情怀高尚。不仅如此,失望也不要失去勇气,要坚信快乐的光芒终会照耀最黑暗的人生。人生就应这样度过。成功与失败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东西,犹如历史上发生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一样。把一生经历的成功和失败都考虑进去才能公正地评价人生得失。”那些一生平淡无奇的人们过得可能没什么意思,但他们的人生故事更让人信服,是他们行使了社区的参政权,积极资助世上的穷苦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伟人,他们成就光辉事业并非出于私心。詹姆斯斯蒂芬爵士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例子,柯尔克洪先生称为克拉彭(注:英国伦敦西南部一地区)一族,并写进了他的《当代的威尔伯福斯》(注:威尔伯福斯,1759—1833,英国政治家。1780年至1825年曾任英国下院议员,致力于废除奴隶制的工作)。威尔伯福斯的故事值得所有英国作家广为传诵。
这群卓越的人们影响了英国国教,改变了社会面貌和英国形象。这群所谓的路德教派成员思想开放、个性坚强、富有创意。他们的一生引人入胜,甚至他们的爱情故事和浪漫史也闪耀着迷人的光辉。首先,我们看看老米尔纳,原来是干织布苦工的,后来成了学院的高级辩论家和院长。他坐马车旅行的时候也带上一本威尔伯福斯送给他的道得磊奇的《崛起和进步》。上帝知道,这本书影响了两个人的一生。威尔伯福斯有事的时候总是向牛顿求助和求教。在我所有的朋友当中,只有一个去过牛顿家吃早餐。牛顿把他奉为圣人,倾听他富有启发性的演讲。哪怕那位朋友咳嗽一下,听众们都会急切地想知道咳嗽是不是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人们到圣玛丽伍驽思去听他布道,问他的仆人他都讲过什么了,仆人告诉说他讲了耶稣基督。还有位非凡的年轻人约翰鲍德勒,他在有些方面让我想起了亨利柯克怀特,甚至是帕斯卡尔。他意志坚强、多才多艺,因为过分搞学术研究弄坏了身体。他深爱着一位年轻的女士,但他前途未卜,所以他的恋情并不被朋友们看好。最后,在结婚前夜,他用剑刺穿了胸部自杀了。他个性纯洁高尚,赢得了同样纯洁高尚的朋友们的深深爱戴。“我多么热爱鲍德勒啊!”威尔伯福斯发出由衷的感叹。一群和威尔伯福斯有关系的人被柯尔克洪称作内阁议会。其中有大法官法庭的首席法官斯蒂芬,他娶了威尔伯福斯的姐姐。他是历史之父,从事枯燥、无趣的研究,但他精力充沛、富有激情,能激励起威尔伯福斯和他的朋友们从事更好的工作。他很高兴地辞去了大法官法庭首席法官的职务,回到了绿树碧草的乡间。他是个聪明的伦敦人,他写道:“乡间对我来说再合适不过了,我喜欢乡村,我喜欢自然、无邪的快乐,我喜欢自然富有教益的悲伤。在平静、炎热的夏天,看看山毛榉树也能即兴作出一篇精彩的演讲。四周很静,一丝风都没有,树叶一动不动,阳光随处洒下斑驳的影子,像上帝从黑暗中透出的希望之光,指引着我们。”牧师托马斯吉斯伯恩更热爱乡间生活。他住在更僻静、树木更繁茂的尼德海姆林。那儿橡树参天、金雀花怒放、栗子树繁茂。他的朋友们在伦敦一感到厌倦就到他那儿去换换环境。他给朋友们讲他看见的鸟儿、花儿和小虫子,带他们去林间的小木屋。冬天他就去伦敦的皇宫大院、百特西高地或肯星顿三角地,但人头攒动、声音嘈杂,丝毫感觉不到清静安逸,他还是愿意回到林间。
桑顿家的两兄弟,约翰和亨利很有意思。牛顿在昂立的时候,约翰给了他相当多的资助金帮助他研究。约翰最大的放松方式是拉着虔诚的国教牧师和非国教教徒们到处溜达,给每个人提供足够的雪茄烟。那时,英国国教牧师和非国教教徒很亲密,两派都非常憎恨路德教的美以美教派。柯尔克洪公正地说:“当涨潮的时候,海滩不平坦的地方都被淹没了;退潮的时候,小丘又露出来了,人们踏上小丘,把它也称为高地。”意思是说,有大矛盾的时候,小矛盾是可以互相融合、暂时一起对抗大矛盾的。亨利桑顿秉承了父亲的乐善好施,性格最好、最平和。他任骚斯沃克议员三十年,从没贿赂过上司一分钱。他的位置好像总是岌岌可危,幕后黑手总是反对任命他,但他终于打败了他们。所有好人都钦佩他的基督精神,所有理性的人都赞美他的独立和高尚,愿意选他做议员,紧紧围绕在他身边。孩子们看到长长的庆祝队伍都欢呼雀跃起来了,他却说:“我宁肯和老朋友牛顿握握手,也不愿接受那群傻瓜的欢呼声。牛顿知道如何表扬我,可他们却不知道,净跟着瞎起哄。”他的观点就是这样,财富在他眼中如粪土,财富的唯一好处是给别人带来福利。威尔伯福斯超越了亨利桑顿获得了更高的荣誉。威尔伯福斯尽管工作紧张繁忙,但谁都不许在早上和星期日打扰他,这段时间他只献给上帝。桑顿的一些老朋友常常在克拉彭的村子里聚会。他们坐在皮特设计的椭圆形的书房里,看着窗外的草地。那时伦敦城市扩张已经扩张到那个村子了。在那些老朋友当中,有个前途无量的年轻律师——科普利斯蒂芬——和几乎建立塞拉利昂的严肃苏格兰人的儿子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麦考利毕业于普雷斯顿先生的学院,和雷彻斯特郡(注:英国爱尔兰东部的郡)乡绅同名,也是他的亲戚,他还是十字军战士的后裔,本人积极从事废除奴隶制和其他一切邪恶的斗争。还有很多绅士像贝克斯雷勋爵、西德茅斯勋爵和泰恩茅斯勋爵。还有温婉细腻、善于思考的格兰特夫人。可怜的鲍德勒说:“她很温柔,永远不知疲倦,上帝派她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让她来安慰病人和悲伤的人的。”还有一位不太显眼的亨利桑顿夫人。柯尔克洪说格兰特夫人:“在印度结的婚,在那个炎热的国家度过很多难忘的岁月,她天性温柔,似乎有完全融入东方太阳的温婉可人。她离开印度,回到我们这个冷酷、严肃的社会。她的举止、表情和情感细腻敏感,像南方阳光下生长的繁茂植物。她的语音柔和低婉,举止平静安闲,她的衣服、头上戴的纱巾,飘逸地垂下妙曼的身姿,无不透出不张扬的诚实和温柔的纯洁。”
桑顿死了以后,他的妻子也很快追随而去。罗伯特哈里英格利斯和他年轻的妻子没有孩子,以世间少有的无私和勇气,承担起抚养九个孩子的责任,而且非常圆满地完成了责任。当桑顿的长子再回到故园的时候,无论从能力和财富上都能胜任继承父亲遗产的责任。但他却没有以主人的身份住在那儿,而是以英格利斯儿子的身份一连十二年在二老面前尽孝。罗伯特爵士用神奇的魔术手段召集了当初让他自己在社交界和学术界扬名的那些人,让这些人继续帮助桑顿的长子。麦考利和他不一样,久仰他的大名,以晚辈的身份向他表示敬意。他在平民院任职多年,每次回家,纽扣眼里都插着一枝鲜艳的玫瑰。不过玫瑰花不是他自己在乡间采的,而是了解他、热爱他的人送的。他是资历最深的伦敦人,他经常到国外旅行,举止简洁、优雅,迷倒了不少外国人,很多外国人甚至认为他是公爵。他是愉快和礼节的化身,受过很好的教育,而那宝贵的教育来自于达官显贵的耳濡目染和交往。他和基佐(注:1787—1874,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提倡君主立宪制,1847年至1848年曾任首相,发表过数本历史专著。)、哈勒姆(注:1777—1859,英国历史学家,他真实但缺乏色彩的著作包括《中世纪的欧洲》)、帕尔格雷夫(注:1824—1897,英国诗人和人类学家,以他的在英语语言中最好的歌曲和抒情诗篇的宝库(1861年)而闻名)、麦考利(注:1800—1859,英国历史学家、作家和政治家,著作包括受欢迎的《英国史》,为爱丁堡评论撰写的众多文章和一卷叙述诗集《古罗马之歌》)、骚赛(注:1774—1843,英国作家,以其浪漫主义诗歌、评论和传记作品著称)、克罗克洛克哈特(注:1794—1854,英国作家,主编《四季评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七卷本的《瓦尔特司各特爵士回忆录》。)一起讨论过历史和文学;和威伟尔、欧文(注:1804—1892,英国解剖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他是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部的负责人,也是早期的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反对者)、萨拜因、墨奇森谈论过科学;和拉弗尔斯(注:1781—1826,英国殖民地执政官,1819年他为东印度公司获得了新加坡,并在此建立了定居点)、巴兹尔霍尔、约翰富兰克林、沃尔夫博士(注:1733—1794,德国解剖学者,以其在胚胎学方面的先驱工作而著名)谈过旅行;和常垂、劳伦斯、威尔基谈论过艺术。这些教育比基督教会给的教育要好得多。为证明自己教育良好,他和这些人在一起往来,成为大英博物馆贡献最大的理事。
上面提到的那些人的名字构成了现代教会圣徒传,他们的言行值得我们尊敬。我们要以他们为楷模,明确地把他们当作仿效的对象。他们的演说和行为被当作公式、当作口令,我们要照说、照做。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僵硬严格的做法有悖于这些伟人坦率、自由、快乐的精神。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混淆在一起了。人们在讲台上大肆宣讲他们的观点,但威尔伯福斯却很鄙弃这种做法,认为它阴暗、落后、毫无必要。
不管怎么说,模仿出于好心,是好事。人们希望能获得像威尔伯福斯、桑顿和英格利斯在平民院里获得的声望。刚开始威尔伯福斯这些人在平民院里并不受欢迎,人们躲着他们、嘲笑他们、责备他们、反对他们。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派,然而这些人最终获得了国家权力。他们的言辞和影响决定了国家大事,大臣们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他们来做决定。人们知道有他们在,在平民院里就有哪儿也买不到的正直。现在我们仍然需要忘却个人私欲和耻辱,真诚履行职责的人,全心全意爱国的人,全心全意信教的人,这些人团结起来就能为祖国作出她需要的贡献,为自己建功立业。
要想成功就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约翰逊写道:“人们忍受贫穷才能慢慢地出人头地。”他自己就是这句格言的最佳例证。早年当穷书商的经历似乎不能预示他将来能成为文学界的泰斗。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道德高尚,使他成为了成功的天才。如果说在成名之前有什么成功时刻的话,他并没有记载下来。文学、科学和艺术也记录了同样的故事。我们听过制陶工人帕利西奋发图强的故事。工程师斯蒂芬森也讲述了类似的天才逐渐成功的故事。年过四十,他才得到一份年薪一百英镑的职位。他不顾全国人的愚蠢反对,率先建立了英国的铁路系统。斯迈尔斯先生的《工程师的生涯》还记述了其他几位像斯蒂芬森一样的人的故事。像东部洛锡安(注:英国苏格兰行政区名,包括原来的三个洛锡安郡)农场主的儿子——著名的特尔福德——的故事。他建造了伦敦三座著名的大桥,设计了普利茅斯(注:英格兰西南一自治市,位于普利茅斯湾沿岸,该湾为英吉利海峡的一个小海湾)的防浪堤和伦敦码头以及东印度码头。还有艾斯克代尔的浪漫梦幻者伦妮的故事。他是名诗人,和其他诗人交情深厚。他一生设计了很多杰作,像桥啊、隧道啊,这也使他的人生变得美丽辉煌。我们再看看法国人达莱姆波特的故事。他的母亲出身于名门德丹赛,但他却被他的母亲遗弃在市场里。政府把他作为弃儿交给玻璃匠抚养。他从小就显示了超乎寻常的求知欲和学习天赋。他成长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别人嘲笑他在家搞研究,学校老师不让他学习数学,可他后来成了数学界的领军人物。最糟糕的是,每次当他相信自己有了新发现,却发现早有别人在他之前就发现了。然而,他的创新能力无人能打垮。二十四岁时他就成了皇家学会的会员。他那位伟大但却没有抚养过他的母亲想和他相认,达莱姆波特说:“你只是我生理学上的母亲,玻璃匠的妻子才是我的母亲。”
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学术界的成功例子了,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天分或机遇,而是由于目标坚定、坚持不懈。让人们光看别人成功的例子是很危险的,这样人们就容易误认为成功很简单。不断追求成功的人比享受成功的人闪耀着更加耀眼的光芒。大多数成功的人,在获得成功之前都饱受磨难和失去。天生成功的人是不存在的。有位文笔流畅的作家写了一篇宗教文章《人生如海市蜃楼》。那些梦想在尘世间获得成功的人往往发现成功离他们很远。他们追求成功破灭的故事成了寓言。我们有时难免批驳人类的幻想,感叹人生的苦难和多舛。
皮特的朋友——威尔伯福斯——写道:“这些事情说明尘世的伟大其实是多么虚无啊!可怜的皮特,我相信他是死于心力交瘁。心力交瘁啊!他像奥特韦、柯林斯和查特顿一样,食物只能满足他们的肉体,却不能满足他们的灵魂。他们的天才没有发挥出来,因为无法展示天才最后郁郁而终!他们的命运是不是像苏瓦洛夫呢苏瓦洛夫长期对国王尽忠尽孝,但最后却被无情地抛弃、放逐。不,皮特有着至高无上的力量,是全国人民仿效的对象。他死于心力交瘁,时任国家财政大臣。”
瓦尔特斯科特在永远离开阿博特斯福德时说:“我想我再也回不到这个地方了,我的心碎了。我年事已高,孤苦无依,亲人不在身边,穷困潦倒。”他还写道:“死亡已经关上了爱和友谊的门。我隔着墓地的门看着爱和友谊,眼前闪过一幕幕爱和友谊的故事,别无他求,但愿在不远的将来,我能重温爱和友谊。”他后来又写道:“我每时每刻都很难受,病越来越重,朋友越来越少。想到年轻时的健康和活力,现在已经无法享受,空留一丝悲戚的安慰。希望死亡早点到来,结束这一切。”这就是在尝尽人间一切快乐的人的临终告白,对那些仍然痴迷于虚荣的人是一种警告。
诗人坎贝尔〔注:1777—1844,英国诗人和编辑,以其叙事诗《尤林地主的女儿》(1809年)而享有盛誉〕说:“我是世上的独行客,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唯一活着的孩子还被关在了活死人墓——精神病院里。我的老朋友们、兄弟姐妹们都死了,只剩下我一个,还奄奄一息。我最后的希望破灭了。名誉,也不过是肥皂泡,早晚会爆掉。有所期待、有所分享是很甜蜜,但到了我这个年龄像我这样孤苦无依,则是苦涩的。我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有时突然会改变想法,我会去找人做伴、求助于人,但不能医治我的伤痛。我又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讨厌我自己,重新缩回到孤独。”
文学作品描绘了的人们成功前后的巨大反差,反差再大也没有大仲马自己的故事更大。成功后他获邀进了巴黎宫廷。奥尔良公爵(路易斯菲利普)当时正在宫里,身边围绕着二三十个王子和公主。奥尔良公爵完全不知道他面前站着的是谁。第二天大仲马就在巴黎家喻户晓了。他获得了朋友的祝贺,匆匆地赶去见生病的母亲。“今夜多少人嫉妒我啊,”他写道,“可没人知道我在母亲的病榻前度过了一夜。”
友善的马蒙代尔提到过伏尔泰(注:法国哲学家和作家,其作品是启蒙时代的代表,常常攻击不公正和不宽容。他著有《老实人》和《哲学辞典》):“对他来说,他不了解最大的幸运是休息。确实,他在走进坟墓之际才稍稍厌倦了追求。在长期放逐返回巴黎后,所有人感激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也为此激动不已。当他身体虚弱无力,仍最后一次想把大家逗笑,而这次是他最成功的一次。但他得到迟来的安慰和努力工作的回报了吗第二天,我去探望了他,我说:‘你最终为你得到荣耀感到满足了吗’‘啊,我亲爱的朋友,’他回答说,‘你跟我谈荣耀,而我却要死于可怕疾病的折磨。’”
让我们读读伟大的霍尔海姆的回忆录吧。他出身于文学世家,达到很高的学术造诣,同时也饱受磨难痛苦。不要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难过,因为即便英年早逝,人们也见识了他的才华和成就。他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的铭文,也许是麦考利所写:“亨利霍尔海姆,中世纪的历史学家,国家宪法撰写者,欧洲文学巨人。”很多朋友瞻仰他的丰碑,敬佩他博学多才、文风简洁优雅、学识宽广博大、判断敏锐真实、一生道德高尚。人们将对他的记忆永存在神圣的石碑上。他绝佳地诠释了英语语言、英国人的性格和英国人的名字。
阿瑟亨利二十三岁就去世了,他的墓志铭用的是坦尼森的《记忆》内容是这样的:“在阴暗孤独的教堂,安歇着一个人的遗骸,他的死是人民荣誉的损失。因为他出众的天分、深刻的理解力、高贵的性格、热忱的宗教信仰、生命的纯洁在同时代人中出类拔萃。离去了,望你在墓中安歇。”
还有另外两个孩子的墓志铭:“艾莱诺霍尔海姆,卒于二十一岁,她那悲痛欲绝的双亲,已经失去了第二个孩子,他们的死去带走他们温柔的性格和对上帝的虔诚,望他们走向回报他们德行的天堂。”
“亨利菲茨莫里斯霍尔海姆,卒于二十六岁。他那么善解人意、性情甜蜜、生命纯洁,作为长子他永远活在爱他的人心中。他出类拔萃、美名远扬、朋友众多,在异乡由于疾病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我们不能再对这些动人的墓志铭多说什么了,但他们讲述了天才和成功的动人故事。怀有理想就能解答人生的难解之谜,为一切痛苦和失望带来安慰。